生活适应,是他们的必修课
一、教学现场:一道关于生活的难题
“老师,我要帮你擦桌子。”当小博第一次主动说出这句话时,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就在三个月前,他还是一个连洗手顺序都记不住、从不参与课堂劳动的孤独症孩子……
小博,男,9岁,被诊断为患有重度孤独症谱系障碍。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弱,社交主动性几乎为零,更不用说参与任何集体劳动。他不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,也不愿意与人对视。更棘手的是,他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存在严重障碍:吃饭会洒满桌子,洗手步骤总是混乱,甚至不愿意进入厕所。有一次我试图教他洗手,他一边尖叫,一边逃离水池,仿佛水龙头打开的不是清水,而是某种他无法承受的刺激。
起初,我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提示他完成动作,但他显然无法建立起理解与回应的连接。接着我尝试手把手引导,却被他挣脱,他甚至带着防御性地推开我。那一刻,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。面对这样一个在生活技能、社交互动、情绪调控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障碍的孩子,我们究竟应该从哪里开始?是从规范他的问题行为?是从语言教起?还是从认知训练着手?
直到我认真观察了一次午餐后教室的打扫,我突然意识到:对普通孩子来说再简单不过的“擦桌子”,对他可能正是一次“可进入的生活机会”。这不是任务,而是一次生活中的真实、具体、可重复的社会情境。他不需要先学会说话,也不需要理解复杂规则,他只需要模仿和重复。于是,我找到了突破口:从一件“真实的生活小事”开始。
二、教学行动:生活适应干预的实践探索